丽水莲都区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 地方改革创新项目
    • 【字体: 打印本文

莲都区自开展全国健康促进区建设项目试点工作以来,坚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发展理念,把健康促进建设项目试点作为惠及全区人民的重要民生工程,扎实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在“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释放以及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一、莲都卫生健康事业概况

莲都地处浙西南腹地、瓯江中游,是丽水市唯一的市辖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1502平方公里,辖5乡4镇5街道,208个行政村、28个城市社区,常住人口48.03万,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名副其实的休闲之乡、摄影之乡、油画之乡、水果之乡、长寿之乡和中国天然氧吧。今年前三季度,莲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57亿元,增长7.2%;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6亿元,同比增长12.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719元、19019元,分别同比增长9.5%、9.7%。

莲都区生态环境优越。全区森林覆盖率77.5%,位居全省前列。全域基本为Ⅰ、Ⅱ类水,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2018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7天,市区空气质量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五,AQI优良率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多年位于全省前列。2018年,全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0.78岁,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78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岁,超过国际“高寿城市”标准。2019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10%,同比2017年提高150.71%,比2017年全省平均水平高52.41%。

市区医疗卫生体系较为完善。辖区内拥有各类医疗机构332家,其中市、区级医院6家(三甲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2家,公共卫生机构5家,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15.19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9.72%)。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健康促进大脑,建立健全建设制度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了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将健康促进纳入全区重点工作,连续两年将全国健康促进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和区领导协调机制,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37个重点部门、14个乡镇(街道)“一把手”为成员的“区健康促进委员会暨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职人员负责全区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建立疑难问题会商决策、工作例会制度,高效推动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落实。

二是完善建设网络。制定《健康莲都2030实施纲要》《健康促进区建设项目工作方案》,同步实施健康促进区建设与“健康莲都”建设,全力推进健康生活普及、健康服务提升、健康产业发展、健康环境治理等六大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上下贯通、多方联动,覆盖社区(村)、医院、学校、机关、企业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全区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达358人。加快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由262名健康教育指导员组建成14个指导团队,分71个片区开展健康促进指导工作。118名健康教育讲师奔赴城乡各个社区(村),开展健康素养巡讲活动。

三是健全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机制,成立了由22名专家组成的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专家委员会,组织各单位梳理涉及健康资源、健康环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等数十个领域、共770份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文件。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区政府“大督查”深化改革重点项目和各乡镇(街道)、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建设指标全部量化、分解,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强力推进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建立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将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预算,2018年和2019年共安排落实健康促进区建设专项经费349万元,为氛围营造、科普宣传、培训教育等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强化健康促进骨骼,打造有利健康的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深化“五水共治”和“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开展秸秆焚烧、蜂窝煤、企业废气等专项行动,加大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老旧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和住宅小区截污纳管整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55%。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均已达标,创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个、省级“定时定点”投放示范小区1个、省级“定时定点”投放示范商业街1条。切实加强水源保护,加快农村饮水建设,2019年全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作46个项目村均已完工,4.2万农村居民喝上了安全优质的饮用水。持续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累计通过验收乡镇8个、创成省级样板乡镇2个。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丽新畲族乡畎岸村、吾赤口村创成丽水市首批“无蚊村”。

二是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2018年创成“省食品安全区”并持续巩固创建成果。深化学生饮食放心工程“新三年”行动工程,开展“放心餐饮”双千双百工程,截至目前,全区300人以上学校食堂共70家,阳光厨房建成率达100%,创成省放心农贸市场11个、农村家宴放心厨房21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与涉尘等行业专项整治,截止目前,完成“低散乱”企业整治25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9家,全力实现园区以外基本无工业,园区之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开展防汛防台及消防应急演练,提升基层防灾救灾能力,今年全区共举办应急演练活动128次,参演人数近2.7万人次。成功实现省级平安区建设“十三连冠”。

三是加快健康公共空间建设。全面实施乡镇绿道全覆盖工程,着力打造“生态田园山水间,花园莲都绿道连”绿道网,建成特色绿道近166公里。50公里超马最美赛道频现各大媒体报端,防洪堤、白云山健康步道人流如潮,滨水公园、白杨林公园等健康主题公园惠民乐民,15家健康小屋科学布局,健康支持性环境日益完善。深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打造健康教育主题公园、健康步道等健康支持性环境,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26所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520个“天天乐”文体活动广场遍布城乡各地。省级“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建设通过全市首批评估,2018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4平方米,同比增长率达18.6%。

(三)激活健康促进中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一是有效提升健康认知水平。将“大健康”“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纳入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邀请省级专家开展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方法和模式专题辅导,有力提高政府各部门对地方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工作的认知。持续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将心理健康、毒品知识教育等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周末讲堂和科级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课程,近两年累计开讲20余场。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日等宣传日开展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建设期间累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近千场,受益群众十万余人,发放健康促进倡议书、健康素养66条宣传册等资料五万余份。

二是有效增强应急急救能力。全面普及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加大应急救护知识宣传,积极开展应急救护技能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五进”活动,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近两年举办急救培训151场,培训救护员2500余人,普及培训人数近2.7万人次。举办莲都区基层卫生“三基”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操作竞赛,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专题医疗纠纷处置、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培训班9次,累计培训500余人。

三是有效增强全民健身体验。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健身锻炼,先后举办覆盖全区的万步有约、荧光夜跑等大型健康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达10万人次。“活力处州我的城、健康文明大步走”活动被浙江日报、浙江在线等媒体纷纷点赞。组织参加全国第四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并荣获全国优秀健走示范区和示范区组织管理奖。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品牌赛事精彩纷呈,成功举办“环中国”自行车业余赛莲都站、超级马拉松、“莲都100”越野赛、全民运动会等赛事。太极协会、羽毛球协会、老年体协等体育协会会员人数达到8万余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51.4%。

(四)疏通健康促进脉络,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一是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坚持“市区一家”“共建共享”理念,深入推进市区医联体建设,市级四家医院与区人民医院、22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市、县、乡医联体建设全覆盖,切实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1-10月,基层医疗单位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4.2%。成功引进总投资50亿的灵康杏福康旅小镇项目。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改扩建、丽云中心卫生院、水东卫生院配建用房改造迁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水平。近两年,累计实事医疗基础设施项目13个,累计完成投资2.16亿元。推进医疗卫生民生实事项目,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便民药店之间开展医疗服务合作,为居家老人提供“送医上门”“送药上门”服务,切实解决城乡困难老人的健康养老服务保障问题。

二是关注群众心理健康。组建120余人的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健康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辅导近百场,惠及一万余人次。结合莲都区“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活动和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教育。聚焦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全面普及学校标准化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证持证率达98%以上。所有学校每学期开展学生心理危机筛查,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辅导课,学生、家长和老师层面的心理讲座共计150余场。聚焦特殊人群心理干预,组建心理咨询师团队并邀请省市专家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警示教育与心理辅导。加强重点人群日常走访,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心理筛查和心理干预。

三是提高疾病防控水平。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高血压、糖尿病的工作模式,全区共有慢病自我管理小组86个,社区(村)覆盖率达42.36%。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8.22%,老年人、慢病患者、重精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规范管理到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区共有118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规范签约13万余人,规范签约率34.59%,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72.38%。加强慢病防治首席专家队伍建设,全区共有慢病防治首席专家27位。开展移动“药房”试点项目,2018年在雅溪、峰源、巨溪卫生院等9家医疗机构开展慢病带药上门随访工作,每月下乡送诊送药,提高慢性病人的规律服药率,全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均达全省平均水平,控制率维持较高水平。

(五)丰富健康促进细胞,不断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一是深化“健康促进机关”创建。党政机关单位率先垂范,精准落实工作任务,创成健康促进机关72家,创建率达86.75%。如区会议中心增设“健康E站”,持续将健康元素渗入政府工作环境;区残联优化“健康书画室”“健康阅读室”“康复健身房”等健康设施,进一步优化了残疾人健康促进环境。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目前,全区共有9家省级无烟单位,88家市级无烟单位,57家区级无烟单位。

二是深化“健康促进学校”创建。中小学校针对学生“肥胖、视力低下、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以健康教育课、体育锻炼、营养膳食等特色扩展性课程为切入点,开展学生健康影响因素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各学校开展游泳、足球、篮球等常态健身锻炼项目,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32%。目前,全区28家中小学校累计创成健康促进学校18家,其中金牌2家,银牌7家,铜牌9家。

三是深化“健康促进医院”创建。持续以“互联网+健康”为抓手,打造“乡村流动医院”“中医云药房”“智慧消杀云平台”,推进医疗卫生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偏远山区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将工作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目前,辖区内29家医疗卫生机构中,创成健康促进医院(医疗单位)20家,创建率达68.97%。其中,市中心医院是全省第一批健康促进医院示范单位,并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单位,在2018年全国健康促进医院实践工作交流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四是深化“健康促进企业”创建。发挥知名企业头雁效应,将健康元素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特色健康教育,着力提升企业职工健康素养水平,创成健康促进企业3家。如鱼跃酿造开放传统技艺生产车间,用敞开门的活动形式向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和科普教育,每年公益接待达上万人次。如百兴菇业突出健康“菇文化”,打造了“蘑幻菇林”工厂食用菌科普景区;瑞新制药致力打造健康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推动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五是深化“健康社区(村)、健康家庭”创建。各乡镇(街道)依托健康教育指导团队,指导各社区(村)开展创建工作,创成健康社区(村)70个。积极培育健康家庭,将家庭健康教育员培训纳入“千万农民培训工程”,举办家庭健康教育员培训班12场次。在全区1466户健康家庭培育的基础上,评选出150户示范健康家庭和“十佳”健康家庭典型案例进行宣传,真正实现以户带户,以户促社区(村),将“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延伸到基层。作为健康家庭试点区,今年11月,莲都区在省卫健委组织的全省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能力培训班上作健康家庭创建工作典型经验交流。

六是深化“健康警队”建设。将健康素养体能知识训练、健康素养知识融入民警教育训练工作,建设“民警之家”、绿色警营文化中心等场所,建立“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保护工作体系,有效提高全警健康水平。与浙江警察学院合作开展的“新时代提升警察幸福感的实证研究”,被列入公安部重点调研课题。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区民警健康素养水平提高2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提高20%,肥胖率和吸烟率分别下降5%、3%。


三、今后努力方向

健康促进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健康促进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慢性病仍然是我区居民的主要死因,2018年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数的83.40%,超重、肥胖、缺乏锻炼、吸烟等健康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下一步,莲都区将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将保障健康民生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全方位、全领域、全角度、全周期的健康促进工作,推动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再提升,推进基层健康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一是强化党委政府统筹领导,加强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相关内容学习,组织开展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专题培训班。落实健康影响评价制度,在健康干预上下功夫,推进公共政策健康审查和效果评价工作。二是健全健康教育网络,深化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建设,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规范开展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推行居民健康教育积分制管理。三是持续推动全民健身,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强化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动健身活动与健身指导的专业化。

(二)全领域持续改善健康环境。一是持续打造绿色人居环境,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系统推进社会控烟、室内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二是持续改善健康环境质量。持续打造食药安全环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控,巩固省级食品安全区创建成果,扎实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行业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构建药品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数字监管体系。三是持续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扩大健康主题公园、健身步道、绿道、健康小屋等健康锻炼场地设施供给,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体育设施的社会开放利用率,更好满足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需求。(三)全角度防控重大疾病。一是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面向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等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三是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四是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提示居民关注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五是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疫苗预防接种。

(四)全周期维护生命健康。一是健全妇幼人群健康管理,实施妇幼人群营养干预计划,加强孕前孕产期营养评价、膳食指导和婴幼儿发育监测、辅食添加指导。二是健全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推进实施健康育人、教卫协同、家庭护眼工程,引导学生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三是健全职业人群健康管理,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逐步建立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健康管理激励制度,更好维护职工健康权益。四是健全老年人群健康服务管理,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来说两句
看不清点我 看不清,换一个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