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继承传统文化 推动城乡发展

    • 【字体: 打印本文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金华市婺城区,是我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兼具引水灌溉、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近年来,婺城区始终稳妥开发利用白沙溪三十六堰水利功能,以白沙文化精神引领城乡发展,积极打造沿岸美景与诗书耕读文化共融的浙中生态廊道,为这一灌溉工程遗产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一、以水利功能为基,提升工程综合水利效益

一是继承发展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灌溉水利功能。通过整体设计,利用当地低丘缓坡地势落差,改造堰坝5座、淹没堰坝6座,相继兴建金兰、沙畈2座大型水库和88座小型水库,使之形成大、中、小水库相连,库、堰、渠、渎相接的长藤结瓜式自流灌溉网络。目前,该工程受益农田从原先的12万亩增扩到27.8万亩,灌区范围达2个县、20个乡镇。

二是承担一级饮用水水源涵养功能。婺城南部山区的优质水源借由白沙溪堰水利工程辐射整个金义都市区,为70万居民提供优质水源。同时,破除沿线乡村近水难解近渴问题,连续5年将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通过行动全区建设单村水站96个,受益人口3.6万人。目前,该区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达99.81%、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9%、农村供水工程水质达标率达91.4%,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达92%

二、以水利文化为魂,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延续

一是打造以溪与堰相结合的水利文化。围绕主持始建白沙溪堰的东汉时期名人卢文台及其治水精神,设立卢文台治水节,每年定期举办祭祀、治水主题文艺演出、古镇打卡活动、农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

二是打造诗与谣相呼应的民俗文化。以诗路文化带为核心,整理历代相关诗歌与传说,汇编《传说白沙》《古韵白沙》等文学作品。修缮保护白沙溪沿线古庙群与22处历史文物点。

三是打造窑与酒相激荡的工匠文化。传承保护发源于白沙溪的婺州窑和金华酒文化,在省级文保单位汉灶古窑址边创办中国汉灶婺州窑博物馆,并采用非遗项目抱团发展模式,分设婺州窑文化博物馆、婺州窑烧造技艺体验、名家工作室及文创产品销售区3个板块,平均每年接待研学团队200余个,参观体验人数达8万余人,带动销售额近600万元。

四是打造耕与读相辉映的家风文化。实施八婺好家风工程,在历史典籍、村史谱牒、牌匾楹联、祠堂砖墙、宗族事略、经典家训和民间故事中挖掘总结本地著名人物特别是名门望族的优良家规家训,先后整理何氏、滕氏、周氏、倪氏等18个姓氏的家规家训,编写《八婺好家训》专辑,传承耕读文化,塑造古训新风。

三、以沿线风光为要,打造山水相融和谐景观

一是全面提升白沙溪生态环境。以创建省级白沙溪美丽河湖样板为契机,先后实施白沙溪防洪堤坝、沿线集镇及园区污水零直排工程,对岸上岸下实行同步清理,累计清淤量达12.8万立方米。并落实长效管理制,形成巡河扫河常态化机制,让白沙溪下游的垃圾河成为历史。

二是同步打造溪岸景观建设工程。在白沙溪沿线增设沿溪绿道、亲水平台、溪边凉亭、仿古驿站、廊桥古堰、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如总投资3000余万元打造全长约30公里的秀美婺城·梦幻白沙景观绿道,贯穿金华市区与南部山区,将沿途的三十六堰、古方洞山塔、琅峰山、金兰水库等历史文物古迹景点、公园以及精品村串联起来。

四、以沿线产业为本,发展水域美丽富民经济

一是以白沙溪三十六堰为核心,打响水品牌、做活水经济。开发一系列因水制宜的特色产品,如金琅山泉天然水取自于婺城金兰水库优质水源,以定制水为载体,主推企业定牌和私人定制两大系列饮用水,打破了金华水多无产品、水好无品牌、水优无价值的局面,成为金丽衢地区85家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定制水品牌。目前该厂可年产优质天然饮用水35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

二是推动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数字化升级。建立“OAO”(线上线下有机融合)配送模式,通过线上点单,实现白沙溪沿岸浩仁富硒米、里阳红西瓜、山后金冷水茭白等特色农产品从农田、加工厂到市区顾客的1小时配送,帮助沿岸乡镇创收1200余万元。

    三是依托山水风光做活赛事经济。先后承接举办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中国皮划艇巡回赛、全国气排球邀请赛和金华市首届水上运动会等多项体育赛事,以体育赛事带动当地文旅经济发展。如2019年举办山水四项公开赛,两天的赛事活动累计吸引运动员和观众超10万人次,拉动直接消费800万元、间接消费100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