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以治水为突破口,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河湖长制”改革和创新,积极构建河湖长制现代化体系,强势推进治水护水工作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1月,连续37个月实现全市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出境和交接断面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改善幅度全省第一,群众满意度90.31%,成为全国首批12个达到治理目标、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的地市之一,连续五年夺得浙江治水最高奖“大禹鼎”,走出了一条具有金华特色的河湖长制治水发展之路。2020年5月,该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将获奖励资金4000万,是浙江省唯一一个河湖长制工作受国务院正向激励的地级市。
一、丰富项目载体推动河(湖)长履职从“单一”到“多样、多元”转变。
(一)统筹治理保护水资源。以现有河、库为核心,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由市级河长召集河长会议,统筹协调金义都市区水资源配置工作,2019年启动编制《金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保护规划》,加速区域水资源统筹配置工作进程。2019年实现浦江向义乌供水工程通水运行,东阳向义乌新增供水3000万方/年达成协议并生效,金华市区向兰溪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坚持“治、用、保”治理理念,深入推进河湖库塘清淤治污,将市、县、乡级河长与水库山塘行政责任人履职结合,参与河湖库塘清淤治污、水库山塘除险加固规划、监管等工作。近年来,累计完成606座山塘、17957座池塘和214座水库清淤治污任务,河湖库塘清淤4928万方,近三年内基本建成成熟的河道清淤轮疏长效机制。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134座、山塘整治677座、堤防加固387公里、中小流域综合治理1713公里,有效增加库塘蓄水容量,改善河流生态。
(二)水系连通激活美丽乡村。以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按照“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水系激活综合整治工作。在水系激活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乡、村级河湖长作用,参与设计研讨会及现场踏勘,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排除阻力,河湖长常驻现场,有效发挥参与监督作用,强化工程质量安全保障,积极推动水系激活项目顺利实施。截至目前,该市共投资近6亿元,完成农村沟渠治理60公里、池塘整治1957座,覆盖350个行政村18万村民,实现水系互通互联,水域基本功能逐步恢复,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给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涌现了金华婺城区岩头村、金华开发区上境村等一批生态宜居人文特色新农村,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如金东区支家村实施水系激活综合整治工程后,营造了“花林衬水墨,七星绕村郭”的“七星连珠”水系景观,2018年接待游客数达8万人,实现经济效益150万元,户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
(三)美丽河湖建设打造幸福河。由市级河长担任第一责任人,对全市河湖治理保护负总责,市、县、乡级分级分段河长对辖区内河湖管理保护负直接责任,村级河长承担村内河流具体管理保护任务。分级建立河(湖)名录,编制“一湖一策”方案,建立“一湖一档”,落实设备和经费,实行河湖动态监控,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开展河湖“清四乱”、无违建河道创建、河湖确权划界,拆除阻水建筑物17个,新增水域面积0.66平方公里,仅2019年完成无违建河道创建453公里,涉及违建面积1.12万平方米,已全部完成整改拆除。完成1893公里河道、完成全市1442公里县级以上河道和815座水库管理范围划界,实现全域河道砂石禁采,创建省、市美丽河湖28条(个),实现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沿线群众安全感、获得感的幸福河。如磐安县依托五丈岩水库水源,开展夹溪“美丽河湖”建设,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815万元,比2017年增加10%。
二、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河(湖)长工作从“有名”到“有实、有效”转变。
(一)“智慧管理”扩大河湖长制工作参与面。开发河湖长制管理信息平台,设置河长专题、水质动态、履职情况统计、事件处理等模块,完善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一条龙”管理。应用无人船、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巡河,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据可视化、GIS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各级河湖长分析决策,全面提升各级河长“管、治、保”能力,为高效解决河湖水环境问题,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支撑。截至目前,共使用无人船、无人机巡河22次,2019年巡河率98.84%,同比提升5.84%;发现问题1.79万件,同比增加1.68万件;问题处理率99.2%,同比提升1.2%。河湖长制管理信息平台接入金华市五水共治微信公众号,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治水活动渠道,调动群众护水积极性,形成河长与公众互动共治局面。
(二)“三查四问”念好河湖长制工作“紧箍咒”。通过查清区域水体问题隐患、“零直排”试点规范情况、基础设施短板不足,询问党委政府对治水工作的重视程度、治水工作短板不足摸排程度、河湖长制落实程度、“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到位程度,督促各级河湖长抓住重点,抓好河湖“清四乱”、不稳定支流和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梳理问题、逐项分析情况、找准问题原因, 形成问题清单,及时落实整改。2019年度全市共整合建设资金43亿多元,完成37个乡镇(街道)、75个工业园区和365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义乌、磐安基本完成全域创建。累计完成污水配套管网建设2535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922.5公里、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44座。完成11条不稳定支流、15个入河排污口及40个河(湖)“四乱”整治。
(三)“跨界巡河”突破河湖长制工作“分隔线”。河长在任一河段发现问题直接通报到对应河段的河长处理,协同解决流域治理保护的重大难题,实现流域水环境协调治理常态化。利于同一河道上下游河段的同级河长开展监督、互查,推进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联动治水,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氛围,有效打击河流污染、防洪调度,非法采砂等边界区域违法行为。2017年度,永康市与缙云县就南溪上下游河道水葫芦清理等河道问题开展跨界共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4月3日磐安县始丰溪两位村级河长跨界互巡,共同管护始丰溪。
三、打破区域壁垒推动河(湖)长履职从“定点”到“随时、随地”转变。机制
(一)“四化管理”按下河湖长制工作“快进键”。率先开展河(湖)长制履职责任化、责任清单化、管理信息化、考评星级化“四化”管理模式,将四级河长全部纳入量化考核评价范围。通过建立河湖长履职清单,分解落实全市3345条河道管理任务到2907名河长,推动靶向治理、精准整改,实现河长联系重点项目、组织部门会商、跟踪工程进度、协调推动落实,成效督查验收的闭环管理。优化升级河湖长巡河APP和河湖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各级河湖长发现问题可当即反馈至平台,提高解决问题效率。实行河湖长履职积分排名及星级化管理,河长履职情况全部实现电子化考评。
(二)“严格监管”增强河湖长制工作“主动性”。强化河湖长履职监管,严格落实“一周一提醒、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评”工作制度,实现上下联动,区域协同,推进河湖治理保护工作。2019年17名市级河长共巡河204次,协调解决问题28个,为全市做表率。四级河长巡河率为98.84%,问题解决数1.79万件,排名全省前列。574名“河道警长”紧密行动,出动警力参与重大涉水工程项目4800余人次,协助河长打击涉水违法案件94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44人,行政拘留15人。
(三)“共建共管共考核”推动河湖长制工作“流域化”。将“河湖长”制作为抓治水的重要抓手,打破以往死板的分段管理考核模式,推进河湖共建共管,加强流域建管整体性。如婺城区8名区级河长统领8条城市内河治理,实行城市内河同流域“共建共管共考核”,推动治水由“乡镇单打”向“流域抱团”转变。义乌市、浦江县实行区域水资源“共建共管共考核”,实现流域之间的水源互济丰缺互补,优化配置。永康市将“河道警长”巡河纳入月度考核,有力促进了河道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