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狠抓项目全过程管理 助力工业投资稳增长

2019年以来,长兴县坚持把项目作为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动力源,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抓项目、扩投资。依托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质量持续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持续保持稳健运行。截至10月底,长兴县实现工业投资增长30.9%,投资总量位列湖州市第一,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5%;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4个,计划总投资605.6亿元,增长213.4%;竣工亿元以上项目81个,总投资207.1亿元,同比增长94.1%。项目落地速度和项目数量、质量均创历史之最。主要做法是:

一、源头把控力促高质量

一是“一张图”优选招引项目。探索和实践产业链选商引资的新模式,围绕新能源首位产业,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精准绘制产业全景图和招商路径图,谋划一批有利于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重大工业项目。根据《长兴县工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指导目录》,制定重点产业招商目录,谋划招引建链、补链、强链的项目。截至目前,长兴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4个,比去年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数还多23个;1—10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8.4亿元,同比增长65.3%,高新技术增加值同比增长9.8%,位列湖州第一。

二是“一把尺”严格项目准入。制定实施重大平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要求落户全县4个省级以上园区和2个特色平台的工业项目,严格执行“345+1.5”标准(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每亩,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每亩,亩均产出不低于500万每亩,容积率不低于1.5),从源头上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按照“区域评价”和“标准地”改革要求,细化分行业的“标准地”控制指标,明确包括投资强度等指标在内的18个行业的准入标准,推动新增工业用地全部实施“标准地”出让。同时,建立健全项目招引专家评估、部门评审制度,经过专家评估和多部门“七评一看”评审,达不到准入标准的项目“出局”,今年以来否决未达标项目12个。

二、项目推进力促高效率

一是完善机制攻坚推。建立“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领导联系、一个部门牵头服务、一个团队协同推进”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每月召开重大招商项目攻坚例会和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例会,集中会商协调项目引进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做到问题不出项目现场。龙之梦、吉利新能源汽车等特别重大项目均建立了每月专题例会制度,两个项目落户长兴以来,已经召开专题例会68次,协调解决重大项目问题109个。

二是抢抓时间全速推。每季度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赴工业项目现场观摩评比,以项目推进排位次、论英雄,营造“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晴天猛干”的浓厚氛围。同时,坚持重点项目建设挂图作战,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悬挂项目进展动态表,每月动态更新,相互竞赛比拼。此外,每周一以电子版形式通报已开工项目和计划开工项目推进情况,每月初以书面形式通报项目推进情况。吉利新能源乘用车项目6个月完成1108亩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工程,目前项目桩基工程全部结束,18个单体全面开展基础施工,部分单体开始主体施工。

三、要素保障力促高水平

一是提供资源要素保障。着力从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项目的服务保障力度,确保项目推进无障碍。土地要素保障方面,以打造“万亩千亿”大平台为目标,严格落实平台边界管控,推进土地资源要素向六大平台集聚,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制定工业产业、空间发展的“一乡一镇一策”规划。1—10月,共新增工业用地4988亩,居全省第一。资金要素保障方面,实施民营企业“造血”计划和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每月召开全县金融工作例会,晾晒比拼“5+2”等主要指标,倒逼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降低贷款利率。截至10月底,全县本外币贷款余额847.07亿元,工业经济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1%,较去年年底下降了0.6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湖州市最低。

二是提供政务服务保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开展“无差别受理”“移动办”等工作。一站式代办审批迭代升级,实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专题会商+集成审批+限时督办”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模式。施工图审流程优化再造,备案类、核准类项目审批时间分别缩短到18天和26天。精准谋划省振兴实体经济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配套4亿元县级财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股改上市、科技创新等工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10+N”政策意见》等,全力抓好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今年以来,共减轻各类企业负担29.9亿元,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四、项目管理力促高标准

一是抓规范化管理。从亿元项目库、开竣工标准、推进计划等方面入手,全过程介入并规范项目的现场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信息管理,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率先开发“长兴县亩产效益大数据中心”,创新开发“长兴县重点项目实施监管系统”,实时掌握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完善项目开竣工标准,明确基建和无基建项目分别以现场开工且取得施工许可证和现场开工且取得能评、环评批复作为项目开工标准,明确将产品下线和投资完成率达到50%以上为竣工标准。

二是抓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投产为王”理念,严格执行“标准地”履约协议、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新增工业用地项目投产后,在约定期限内,对其亩均产出、能耗标准和环保标准等指标进行达产复验。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分类定策,实施财政、要素配置等差别化的政策,实现要素差异化配置倒逼“腾”。全面推进工业企业低效达标提质工作,鼓励企业高标准实施腾笼换鸟项目,实现达标提质高效“换”。今年以来,关闭腾退“低散乱污”企业602家,腾出和盘活土地面积8531亩,实施腾笼换鸟项目77只,计划总投资92.1亿元,完成投资18.3亿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