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校+俱乐部”教体融合发展新模式

    • 地方改革创新项目
    • 【字体: 打印本文

近年来,柯城区以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为基础,大力推进教体融合发展,以“学校+俱乐部”模式,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专业协会等社会优质体育资源引入校园,破解当前体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学校“有场地缺师资”、俱乐部“有师资缺场地”两难困境,并成功打造优质体育人才培育新通道,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共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专项体育协会50余家,涉及围棋、乒乓球、射击等30余个项目,俱乐部师资总人数500余人,训练场地遍及市区所有中小学;先后有40余人次获得健美操世界比赛前三名,150余人次获得全国健美操、射击射箭、足球等项目全国前三名;累计向国家队输送健美操、射击、足球等项目运动员17名,向省队输送羽毛球、射击、足球项目运动员50余名。

一、强化三大保障,借势打造教体融合新体系 2019年10月25日 全省教育体育工作者在柯城区学校观摩教体融合1.jpg

一是体制保障畅通道。探索“学校+俱乐部”特色模式。教育、体育部门通过共同规划、共商计策、共办活动,实现了政策制订、配套建设、场馆开放、体育意识、特色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二是政策保障强推动。制定《柯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实施方案》、《柯城区关于深化教体融合,促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柯城区关于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班级创建实施方案》、《柯城区中小学“一校一品”体育项目校际联赛的实施意见》。

三是资金保障助发展。每年用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经费3000万元以上。并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合资、独资等方式吸引社会机构参与体育设施建设。近四年来,业余训练累计投入资金达4000余万元。

二、推动三大融合,借力打造体育育人新模式

一是场地融合。为解决场地不足难题,实行区域内“大型文体设施资源共享”,并依托标准化学校建设中新建的不少塑胶运动场、室内风雨操场等场馆设施,将俱乐部训练基地请进学校。由学校体育教师和俱乐部教练共同指导学生运动训练。

二是师资融合。创新体育教师A、B岗制度,借助俱乐部优质教练资源,通过合作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训练水平。目前,180余名体育教师、500余名专业教练员,均参与到学校体育教学中。

三是赛训融合。以“普及+提高”、“无偿+有偿”、“公益+经济”发展原则,通过社团大课、培优型小班、多样型赛事三阶段推进体育人才培育。每年通过“区级统筹,品牌联盟学校分组办赛,青少年俱乐部具体运作”做法,促进学校体育项目向更高水平发展。 日常训练4.jpg

三、培育三优主体,借智打造体育教育新品牌

一是培育优质体育俱乐部。不断开展校企合作,重点培育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体育俱乐部。如华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柯城区联合竞技健美操培训中心、润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驭克国际击剑俱乐部、鑫炎俱乐部等,累计培训学员5万余人次。

二是培育优势体育项目。根据训练条件的改善和青少年体育竞赛工作的发展需要,将发展项目分三个层次给予不同程度扶持,第一层次是重点项目,包括田径、羽毛球、射击、射箭、足球;第二个层次是重点发展项目,包括游泳、乒乓球、篮球、排球、击剑;第三个层次是远期发展项目,包括击剑、武术、散打、拳击、跆拳道、艺术体操。

三是培育优秀体育苗子。市区各小学、初中分别制订体育特长学生升学保障政策,实行市队县办竞技项目跨学区招收政策,充分调动学校开展体育特色项目,为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来说两句
看不清点我 看不清,换一个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